林海平

+收藏:http://haipi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竹韵深幽
2011-05-17    浏览(581)    作者:林海平    来源:林海平 官方网站
  中国是竹的故乡,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平安祥瑞、虚心劲节、昂扬向上,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精神。以竹入画,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在素有“东方美术馆”之称的敦煌壁画中,不仅有唐代的竹画,而且有隋代、西魏乃至北魏时期的作品。其中最早的竹画位于莫高窟的萨垂太子生图中,该图以五株竹子喻为竹林,画法古朴典雅,堪称竹画之杰作。现代书画家们对竹的赞美和表现更是情有独钟。竹的画题、竹的意境被视为创作富矿中的重要题材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表明,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的美术类型、最能包容民族的、国家的、大众的精神与物质的艺术载体,就是国画与书法。国画与书法源于生活,美化生活,是书画家们通过艺术创作而产生的文化结晶,是精神与物质相融合的产物。

写意墨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创造之一。始于五代西蜀李夫人临窗赏月,见竹影娑娑映入窗帷,描窗上月影,觉得生意具足,创写墨竹。墨竹即用水与墨为基本材料,在中国宣纸上描绘的形式,这种表现形式,以层次丰富的墨色结合千姿百态的笔法来状物抒情,却能收到单纯而不单调,统一而又多变的表现效果,不必使用五颜六色,但能取得“运墨而俱五色”的奇效。由于运墨离不开运笔,所以历来中国画家都把“笔墨”看做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,视为中国画一个重要的基本功,并总结出了“有笔有墨”、“笔精墨妙”等许多理论。当然画竹也不例外,在墨竹的长期创作中,我体会到画竹的笔墨理论不外两种:一种是讲笔墨技巧的,着重体现笔墨形式与特定内容的统一。如张彦远的“本于意而归乎用笔”,笪重光的“山隈空处笔入虚无,树影微时墨成烟雾”。另外一种是讲究笔墨技法的,如白描、工笔、泼墨、破墨等在画竹中时而也用以上技法。当然这也是中国画中无论山水、人物、花鸟都共同使用的技法。

画墨竹,很接近书法,故有书画同源之说。在运笔前一定要胸有成竹,下笔时则不能迟疑,因为这样才能一气呵成。画大竿,将大笔吸饱淡墨后,笔尖在醮些浓墨,然后落笔,这样运笔时明暗过渡很均匀,富有立体感。画竹竿要中节长,上下短,弯节不弯竿,要画的圆,并留有飞白的笔触,如果数条竹竿并列,要有前、后、浓、淡、藏、露之变化。小竿、小枝、竹叶可以穿插起来画,不要机械化,运笔要挺拔有力,象征叶子的性格。画竹叶比较难,真正的竹叶很多、很乱,到了我们笔下就要进行很大的删减和艺术加工。叶子要一组一组的画。每组叶子要注意当头的或显露的几笔,叫做“添顶”.竹子的风、晴、雨、露等变化全靠枝叶的造型来体现。叶子之间要有浓、淡、干、湿和互相交错的变化,不可死板,这样笔墨才能生动。芥子园画谱中画竹部分有“个”字必破,“分”字必立,还有一笔片羽、二笔燕尾、三笔个字、四笔惊鸦、五笔飞燕等提法,就是解决画竹叶落笔呆板的毛病。使叶子要有俯、仰、向、背、正侧之变化。如果不注意结构的变化,随意在枝条上胡乱填写竹叶,结果会画成一支鸡毛掸。画新篁,由于新叶轻嫩,多向上,应有所区别。在处理构图变化时,有时配上一片石头,画法全用飞白,不着颜色。实处反虚使整个画面起疏密的调节作用,不但效果好,构图美,而且在内容上还有诗意的联系。

标签:竹韵深幽
分享:
上一篇:惜色如金
下一篇:惜色如金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